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Ⅰ、The First World War 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是1914一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间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战争。[10]
19世纪70年代后,世界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激化。[4]早期发展强势的英国,逐渐被崛起的德国超越,两国之间为了争夺在欧洲的领先地位,频频出现争端。[11]另外,法国与德国之间的关系也愈发紧张,从1870年普法战争以来,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对抗从未停止。[12]同时,奥匈帝国沙皇俄国之间也冲突不断。[13][14]帝国主义列强在激烈的竞争中,都在寻找同盟者,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并压倒对方,于是在欧洲便逐步形成了对立的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3]并展开大规模的军备竞赛,更大规模的帝国主义战争一触即发。[15]随着两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巴尔干地区的矛盾危机逐渐上升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冲突。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塞尔维亚青年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16]7月28日,奥匈帝国塞尔维亚宣战,沙皇俄国法国德国英国也在之后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1]
战争爆发后,可分为三个阶段。1914年-1915年为战略进攻阶段。同盟国、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均按计划发起战略进攻,在西线、东线、南欧、土耳其等战场交战,但都未能取得较大战果,随后双方转入阵地战阶段。[17]1916年-1917年为战略相持阶段,这一阶段双方在各处战场实施重点和局部进攻,陷入伤亡巨大的消耗战和进展甚微的僵持局面,这期间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战役之一的凡尔登战役。在此之间,罗马尼亚美国希腊、中国等先后加入协约国,俄国则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5]1918年为战略决战阶段,美国参战后,协约国实力更加强大,在各个战场对同盟国发起反攻,最终迫使力量耗尽的同盟国投降。[5]1919年1月18日到6月28日,27个成员国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苏俄未被邀请,会议被英、法、美、日、意等列强操纵。会上经过激烈讨价还价,通过了掠夺德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对德《凡尔赛和约》和组建国际联盟的《国联盟约》。[5]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4日全面爆发到1918年11月11日结束,前后持续了4年零3个多月,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参战的有30个国家,约15亿人,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67%。战争中双方动员了约7351万人走上前线,其中协约国方面达4835万,同盟国方面为2516万。士兵阵亡人数在850-970万人之间,受伤人数达两千余万。[6][7][8]超350万人留下终生残疾。欧洲失去了大量年富力强的青年,从根本上损害了欧洲经济的长远发展。[9]此外参战各国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亿美元;欧洲不仅失去了大量海外投资,其海外市场也受到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欧洲的财政金融地位也发生了极大变化。[9]战争还破坏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极大削弱了资本主义势力的力量,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18][19]

战争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