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辞-抖音百科
楚辞,又作“楚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骚体”。[1] “楚辞”之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醅吏列传》:“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文学体裁。楚辞体是一种带有浓厚荆楚地方色彩的文学形式,其成因学界历来认为是来自春秋时期产生于楚地的民歌,由屈原开创,并创作了《离骚》《九章》《九歌》等一系列文学作品。楚辞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文化,在战国末期达到发展巅峰,以屈原为代表,其作品具有浪漫、浓郁的文采风格;在战国之后,楚辞的发展逐渐走向衰微;到西汉时,楚辞对汉赋产生重要影响,众多诗人受其影响,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楚辞体”;但这种新诗体都与当时占据了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存在着诸多的不协调,后续逐渐走向衰落。后世学者对楚辞多有研究,尤以明代和清代的研究内容最为丰富,历经两千多年流传至今。[1][2][3] 楚辞具有浪漫、浓郁的文采风格,诗句联想丰富,描写铺陈、规模宏大[4],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楚地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等,以及楚地人民的思想感情,它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独有的“兮”字句是楚辞体的本质特征[5];在结构上,突破了《诗经》多为四字定型句式和章节的重叠,运用重章叠复的结构形式使得作品内容丰富、情感丰沛,创作出新的艺术形式[6];在语言上,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具有独特的楚地地方特色,语气词的运用使得作品兼具音乐性[7];在句式上,突破了传统《诗经》体的四言句式,典型句式包括六字句和五字句[5];在风格上,开创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感情激荡,想象奇特;浓烈的抒情色彩是楚辞这一文体内在特质最为突出的特征。[8] 楚辞创作出新的诗歌样式,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诗歌由群众集体创作进入到了诗人个体创作的新阶段,在体裁、创作手法、风格等方面对后世文学产生重要影响。[9]楚辞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文学的源头,其中内容不仅反映了春秋战国的民生民情,还表现出了当时的科学思想成就。[5][10]南朝梁时期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固已轩翥[zhù]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11]作为新的文学体裁,在创作手法和风格方面都对后世文学产生诸多影响[9];许多诗人也创作楚辞作品,如屈原的《离骚》《九歌》[12]、宋玉的《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13],刘向的《楚辞》和王逸的《楚辞章句》[14],后世学者对楚辞的研究颇多。[15] 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