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派

以民族主义为主体的音乐创作群体
民族乐派兴起于19世纪后半叶,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1]作曲家在采用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基础上,广泛使用本民族内容、音乐体裁及音乐形式进行创作,逐渐形成了以民族主义为主体的音乐创作群体。[2]
民族乐派肩负着创造和发展民族音乐的任务,最终他们在作品内容上反映祖国的历史和民族性格,描绘人民的风俗生活,或采取本国的民间故事和文学作品作为题材,以激起听众的民族自豪感。在形式方面,要求运用民族民间的体裁形式和音乐语言,或直接采用民族民间素材,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形成独特的音乐语言以表达各自的民族精神。[2]
民族乐派主要代表有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格林卡、五人强力集团 (巴拉基列夫、居伊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达尔格梅日斯基、柴可夫斯基[2]捷克民族乐派的斯美塔纳德沃夏克[1]匈牙利民族乐派的巴托克科达伊;芬兰民族乐派的西贝柳斯;挪威民族乐派的格里格等。此外,西欧浪漫主义作曲家在这一时期也大量采用欧洲各地民族音乐素材用于自己的音乐创作,极大地丰富了浪漫主义音乐创作语汇,并由此在音乐中产生了不同以往的异国情调。[2]

兴起背景

19世纪中叶起,继德奥等国兴起浪漫主义音乐之后,在东、北欧一些国家,出现了一批致力于振兴本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以反映本民族的历史和人民生活为题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同时大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这些作曲家被称为民族乐派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