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滩位于现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禹门村,因洛安江中一片四面环水的沙滩而得名,沙滩文化特指清乾隆至清末民初一百多年间,以世居贵州遵义东乡沙滩的黎氏家族及其邻里郑、莫两家为代表创造的以传统文化为主,融民间文化和东西洋文化而形成的地域性文化成果。[1][2] 沙滩文化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人才辈出,著述丰富,《清史稿》中有传记的沙滩文人学者、政治家达6人,其中儒林1人、文苑3人、其他2人。文化学术成就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在诗词、志书、书法、金石、地理、天文、农学、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著述达200多种,几千万字。[3]沙滩文化的成果,在清代文坛和学界处于领先地位,在清朝咸同年间就逐渐流传全国,进而流向东西洋,影响深远。沙滩文人的著作,以其治学的谨严、见解的精到,以及创作水准的高超、艺术的精妙,引起学界的关注。[1] 沙滩文化起源自明朝万历年间黎氏落籍沙滩,到乾隆后期,黎安理开始从事教育和创作活动,嘉庆后期至道光中叶,黎恂、黎恺兄弟先后中举或成进士,进行诗文创作及学术研究的同时还从事教育活动。黎恂辞官还乡守孝后建立藏书楼,为沙滩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沙滩文化”的著名代表人物郑珍、莫友芝、黎兆勋、黎庶昌等人受益于这批古书,成为此后的西南著名的文人。[4][1] 沙滩文化对中国文化、贵州文化影响深远,可与“齐鲁文化”、“河洛文化”、“吴越文化”齐名,素有“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的说法,在贵州的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3][2] 基本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