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槐

豆科刺槐属植物
1
4
刺槐(学名Robinia pseudoacacia L.),别名洋槐、刺儿槐、法皂荚等,为豆科Fabaceae刺槐属Robinia)落叶乔木[1][2][3]其原生范围是北美洲中部、东部至墨西哥北部,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均有栽培分布,[4]并常见于海拔600~1200米阔叶林中或山坡路旁。[5]
刺槐高10~25米,树皮灰褐色至黑褐色,浅裂至深纵裂,稀为光滑,小枝初具柔毛,后无毛,有托叶剌;羽状复叶,小叶对生,椭圆形,先端微凹,有小尖头,托叶针芒状;总状花序腋生,多花,有香气,花萼斜钟形,有柔毛,花冠白色;莢果褐色,或具红褐色斑纹,线状长圆形;种子褐色至黑褐色并有光泽。[6][5]花期4~6月,果期8~9月。[1]
刺槐适应能力强,多用于造林、固沙保土或园林观赏。[5]其生长快,萌芽力强,花芳香,是速生薪炭林树种和优良的蜜源植物,花和叶可食用。[5][7][8]刺槐材质硬重,抗腐耐磨,宜作枕木、车辆、建筑、矿柱等多种用材。[7]此外,刺槐的花和根可入药,花有止血之功效,主治吐血、血崩等;根有凉血止血、舒筋活络之功效,主治便血、咯血、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等。[9]

传播历史

刺槐在原产地北美洲被称为“Black locust”,即“黑蝗木”。这样命名或许是因为它的荚果形状瘦长,颜色深暗。[10]1601年,法国植物学家让·鲁宾将其引入欧洲,在向公众开放的勒内·维维亚尼花园种下了欧洲的第一株刺槐,至此刺槐以欧洲为中心,向亚洲非洲大陆等地扩散。[11][10]然而在鲁宾在世期间,刺槐尚未以他的名字命名,且其本人也将刺槐误认为是一种金合欢,后人也有称其为“假金合欢”。多年后,为了纪念罗宾,植物学家林奈将这种树命名为Robina,紧随其后的依然是pseudoacacia寓意假金合欢。[10]19世纪,刺槐被引种到中国[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