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州,古地名,即现在的济宁市。周称任国,隶青州。秦为任城县,五代周广顺二年(952年) 置济州,并割郓州的巨野、郓城,兖州的任城,单州的金乡归其统 辖。1150年巨野水灾,遂移济州于任城(今济宁)。北宋称济州济阳郡。南宋咸淳七年(1271)升济州为济宁府,济宁之名首见,因地势较高,不仅可以免遭济水泛滥之水患,还因济水居其中而生活和乐、安宁,故定名为济宁。金、元置济宁路,明、清改称济宁州。1914年设济宁道,辖25县。1946年设济宁市。1950年济宁市降为县级市,改属滕县专区。1953年设济宁专区,专署驻地济宁市。1967年,济宁专区改称为济宁地区。1983年撤销济宁地区,改为省辖地级济宁市。[1][2] 历史沿革
济州,因其地临汶、泗、沂、洸、济五水而得名,初设于今茌[chí]平西南,后置于巨野,自公元423年始建,至元代终废(1348年),其900年间,济州时置时废,竟达8次之多。说到济州,不能不说到巨野,因为设在巨野的济州的发展变化,除因改朝换代,或受社会发展的因素制约外,与济水、大野泽有密切的关系,大野泽(后名巨野泽、梁山泺,泺是泊的古体)是一个烟波浩淼[miǎo]大水连连的巨大的湖泊,距巨野五里之遥,为黄河冲积济水所汇而成的湖泊,巨野就是因大野泽而得名的。 由于济水与大野泽相通,地处大野泽的巨野就成了水运交通和战略地位至关重要的地区,五代以后,由于黄河屡次溃决,河道南移,大野泽的水域面积不断增大,到了宋元时代,正如施耐庵《水浒传》上所说的已汇成八百里的梁山泊,现存的东平湖是其中的一部分。 北宋以后,济水畅通,漕运大兴,设在巨野的济州,就成了京东西路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施耐庵《水浒传》中所说的济州,就是今天的巨野县城,港汊[chà]纵横、莲苇绵蔓、水天一色、地势险要的大野泽历来是农民起义聚众起事的地方,五代后周的统治者,为了镇压大野泽的农民起义军,始将济州设在巨野,北宋王朝屡次征剿梁山农民起义军都是经济州,然后水陆并进直奔梁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