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

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
1
4
湘军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湘军,指晚清时期湖南将领曾国藩所创建的由民间团练发展而成的以湖南军人为主体的部队;广义则指以其前、中、后各期军事统帅为核心形成的松散型军事政治性团体。[4][12]
清政府自康熙后,其主要军事力量八旗、绿营军制逐渐腐朽。清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公元1851年1月),太平军在广西起义,清政府军队节节败退,已无力维护封建统治。咸丰三年(1853年)冬,礼部右侍郎曾国藩奉命帮办湖南团练,他以湘乡团练为基础,在湖南编练成以湖南军人为主体的军队,时称“湘勇”“楚军”,后称“湘军”。湘军区别于绿营,兵源上实行“兵由将召”,即士兵全部由军官自行招募,士兵多为同乡、亲友等具有紧密关系之人;士兵只服从军官,全军将领只服从曾国藩一人。[13]湘军待遇上以高薪保障战力;思想上强调忠诚,同时注重军事训练与战术运用。曾国藩建立湘军的办法被概括为“以儒生领山农”——所用军官多是其学生、乡亲和亲戚中坚守封建“义理”的知识分子,招募的勇卒则多为“深山寒谷贫苦之民”。[1][2][4][3][14]湘军不仅向外国采购洋枪洋炮,还自设船厂,仿造新式武器。[15][16]
咸丰三年八月(公元1853年)始,曾国藩先后在湖南组建有湘勇陆师、水师、马队。[6]咸丰四年元月(公元1854年)湘勇出师东征,先后后收复武汉,援赣援川,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清军主力。至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六月,基本平定太平军起义,正式统称湘军,形成老湘营、霆军、楚军、吉字营、左军等主力军系。同治四年四月(公元1865年),湘军正式参加平定捻军起义,于同治七年八月(公元1868年)协同淮军基本平定。同治五年,左宗棠陕甘总督,次年率左系湘军投入到平定西北回民起义,于同治十二年九月(公元1873年)基本平定。光绪元年正月(公元1875年)钦差大臣左宗棠及麾下刘锦棠率部进疆平叛,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初湘军收复新疆出关。湘军又先后参加中法、中日、八国联军三次反侵略战争[17][18]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公元1903年),清政府设立中央练兵处,组建新式陆军,湘军渐次消亡,军史延续五十年。[17][19][20][21]
湘军在发展进程中渐形成以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刘坤一等主要将帅为代表的湘军集团。湘军在中国近代史颇有影响,在军事上先后参与平定国内起义,对法抗击外敌侵略;在经济方面,战后参与地方恢复建设、创设厘金,间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政治方面,其湘军政治集团其经世强国政治取向的基本趋同,对晚清朝廷大政决策,发挥了直接影响;在文化教方面,战时参谋军政,战后培育人才,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22][23][24]湘军作为晚晴时期出现的新式军队,在当时顺应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军的现实需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国家治军体制,也孕育了私人化军队分割国家权力的潜在因素。[25][26][27][28]

创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