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锅-快懂百科
一种以热汤涮煮食物,即煮即食的烹饪方式
火锅是一种以热汤涮煮食物,即煮即食的烹饪[rèn]方式。[3]主要原料包含肉类、蔬菜、豆制品、菌菇类、海鲜、面食等。[4]口味则有清淡、麻辣、鲜香等多种风格。[5]火锅的分类 多种多样,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按汤底类型,火锅可分为红汤火锅、白汤火锅和冷锅火锅。红汤火锅口感丰富,汁浓味厚,麻辣适口;白汤火锅鲜味浓郁,汤汁清澈;冷锅火锅则是火锅的新品种,汤料合一,风味独特。[6]按加热方式,有木炭火锅、煤气火锅、电火锅、酒精火锅等。[3]具体到各地,火锅也有其独特的分类和特色。例如,北京火锅以老北京涮羊肉火锅为代表;[7]东北则以白肉火锅为特色;[7]陕西的油泼辣子火锅、[8]川渝地区的麻辣火锅、[9]云南的滇味火锅、[10]广东以粥水为底料的火锅、[9]贵州的酸汤火锅、[11]湖南的大边炉、[12]海南的椰子鸡火锅以及台湾的火锅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朝鲜、越南、泰国等国家也有自己的火锅,[13]例如日本迷你特色火锅、泰国冰炭特色火锅、朝鲜“酸菜白膘”特色火锅。[14]都各自展现了当地独特的火锅文化和风味。[15][10] 火锅的发展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跟火锅有些相似的食物。[16]汉代出现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推断这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唐宋时,火锅开始盛行,官府和官宦人家设宴时多备火锅。在五代时,就出现过五格火锅,就是将火 锅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时的火锅又称暖锅,一种是铜制的,一种是陶制的。元朝,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各种涮肉火锅已成为宫廷冬令常备。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相传曾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为了历史上最大的火锅盛宴之一。[17]其他国家方面,1338年(日本室町时代),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18]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牛肉火锅由中国传入日本,之后火锅在世界各地流行发展起来。[14] 火锅融汇了中国各族人民的饮食精华,结合各地区文化、气候特点,逐渐形成了南方、北方两种不同的特色。南方地区注重原料鲜活和加热中调味,在调味风格上讲究清淡不腻,以突出原料的鲜活之本味;而在北方地区,则多用冷冻品、干货,比较注重涮后的调味,以改进原料鲜味的不足。火锅调料是火锅涮食的主要辅料,其质量和风味,直接影响食者的食欲和爱好。制作火锅调料的原料较多,重在选择和和调味。[1]经历代流传,火锅已成为人们一年四季日常饮食的常见菜品,无论是食材还是口味亦日渐趋于多元化发展,同时也形成了诸多极具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的火锅品牌,如海底捞火锅、谭鱼头火锅、秦妈火锅、刘一手火锅以及东来顺火锅等等。[4]2023年11月份,中国饭店协会与美团团购联合发布《2023火锅品类发展报告》,报告显示,火锅连续三年荣登“正餐细分品类中市场占有率第一”。四川火锅门店数全国首屈一指,是“火锅第一省”;“潮汕牛肉火锅”大本营广东省则紧跟其后。河南、安徽、山西年复合增长率名列前茅。[19] 词源释义
火锅一词最早始见于唐代杜佑撰《通典》中,但是有关火锅的记载主要集中在明代、清代与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从这三个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中均能发现一些火锅的相关信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