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藏节

黔东南苗族、侗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1
4
[]藏节又名“鼓藏节”“牯藏节”“吃牯脏”“鼓社祭”“祭鼓节”等,是生活在黔东南苗族、侗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5]过牯藏节的人以苗族为多,侗族较少。“牯藏节”是苗语“nongx jangd niel”的意译。苗语中“nongx”是“吃”或“过(节)”的意思,“jangd”指“社”,但也有“(一节)大木头”的含义。“niel”指“锣;鼓”。“nongx jangd niel”的本义就是“同社人过节并祭祀一节木鼓”。[6][7]
牯藏节起源于6500年前城头山苗族祭祀活动,最早记载于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为苗族人祭祀祖先“蝴蝶妈妈”的仪式。三苗国在战争中解体后,迁徙到西南的苗族人将节日传统保留了下来。汉朝清朝,当地人民仍然保留着杀牛祭祖庆祝牯藏节的传统,牯藏节在清代乾嘉苗民起义后一度被废止,直到清末才逐渐恢复。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牯藏节文化进行了调查和记录,但这一节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批判,一些寨子也因此不再举行牯藏节。改革开放以来,牯藏节得到国家政策扶持,开始复苏并继续发展。[6][8][9]
每个村寨和支系举行牯藏节的时间不同,大多数村寨为13年举行一次,且日期不固定,村内寨老看好日子或是推算好黄道吉日后,由牯藏头组织全寨筹备举办,一般在栽完秧后的20天之内进行。一次完整的鼓藏节前后要持续三到六年时间,这期间包括许多仪式活动如迎龙谢土、斗牛、杀牛祭鼓等。[6][2]
牯藏节具有怀念祖先、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勤劳俭朴、富裕安康等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苗族侗族人民人生价值观的展现。2006年,牯藏节选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11]

节日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