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攻本

200系列计算机指令系统论证组组长
王攻本是一位著名的计算机专家,他在DJS11(150)计算机和DJS200系列计算机的研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成功地设计了64位浮点运算器,并发明了数据相关串行操作的错位并行处理方法。此外,他还培养了多名学生,在国际上享有声望。王攻本出生于1931年,是中国应用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来自天津。他曾参与DJS-200系列大型计算机的研制。

生平简介

王攻本,1931年7月7日出生于天津市一个商业世家。为了能够子继父业,1944年9月他小学毕业后就被送入天津育才商科职业学校学习。1945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津南开中学复校。王攻本因不喜从商而放弃1年多的学历,重新考入南开中学学习,直到1950年3月。在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受科学救国思潮影响,向往能成为科学家。当时南开中学汇集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教师,尤其是数学老师韩扶群,可以说是影响了王攻本的一生。她不仅使他喜爱上数学,而且教学方法得当,引导他自学了很多课外知识。这使王攻本在没读完高二就考入了大学。而且坚实的数学基础,又使他在中断学习6年后考进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此时他已25岁。

技术成就

南开中学学习期间,王攻本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1950 年3月,他考进了从延安迁至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学习,次年调出从事政治工作。1956年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这又唤起他要为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欲望,从而来到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他又被提前调出工作。他的大学课程大部分都是自学的。早在1958年,王攻本还是学生时就和同学提出倡议,要造一台每秒百万次级的电子计算机。没想到这一任务真的落到了他的肩上。1969年国家开始研制每秒百万次级的电子计算机。这是一台为石油勘探设计的计算机,由北京大学与北京有线电厂合作研制。当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王攻本还处于被“一批二用”的境地,有机会能参与这项工作,已经是非常幸运了。那时他对设计计算机一点实践经验都没有,但他肯向厂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学习,很快掌握了设计技巧。王攻本负责与速度最直接相关的核心部件——运算器的设计。为达到每秒百万次的目标,原定要在关键部位加法器使用每级门延时6纳秒的器件,可是拿到的却是每级门延时10纳秒的器件。为解决这一问题,王攻本应用了他熟悉的逻辑推理方法来减少加法器门的级数,最终达到了每秒百万次级的目标。通过这次实践,王攻本对加法器的内在结构有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经验对他设计220计算机有很大帮助。1980年1月他发表了论文《进位链和加法器的逻辑结构》。1980年7月他与罗霖沛合作在《中国科学》发表了《超高速二进多位加法的硬件算法和逻辑论理及可能应用》一文,从理论上论证了加法器的复杂性,这是第一次对一个硬件分析它的算法复杂性,并且提出用二分法可以将加法器的复杂性由n平方级降到n×logn级。后来他把这一理论还用到芯片的设计上。DJS11计算机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