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

泛指留居外国学习或者研究的学生
留学生(英文名:International student、[1]Student studying abroad、[2]Foreign student[3],日文名:りゅうがくせい),指在母国之外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学生,中文语境中的留学生一词源自日语[6][3]
留学生历史追溯至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四姓小侯学吸引了匈奴派遣子弟前来留学,成为中国最早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大学之一。[7]7世纪以前,留学生尚未形成规模。推古天皇在位(593—629)、圣德太子摄政期间,随着“遣隋使”和“遣唐使”的派遣,留学生和留学僧被有组织地送往中国学习。[6][8]唐朝时期,随着“遣唐使”的频繁派遣,留学生数量激增。[6][5]营原娓成则在唐学医有成,回国后成为针博士,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医学的发展。[4]1981年,中国为适应出国留学工作发展的需要,在集训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教育部出国人员北京集训部。1989年3月31日,国家教委留学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对外称中国留学服务中心[9]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国际学生流动人数由2001年的227万人,增长到了2020年的636万人,二十年间增加了409万人,增长了接近两倍。[10]
2019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70.35万人。2020年,国际学生派出人数位居前十的国家分别为中国、印度越南德国、美国、法国韩国尼泊尔、哈萨克斯坦和巴西,其中六个都是亚太国家。[10]2020年,中国在海外留学的学生人数达108.8万。[10]2023至2024学年在美国接受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外国留学生人数超过112万人,创造自1948年开始统计相关数据以来最高值。[11]

名称及定义

中文语境中的留学生一词源自日语,原指跟随遣唐使者来华求学的日本青年。隋唐时代,日本在派遣使节访问中国时,同时派出了“留学生”和“还学生”来华学习中国文化。“还学生”在遣唐使完成外交使命后随其一起回国,“留学生”则在遣唐使回国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