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寺,藏语全称为"噶丹谢周当增达吉琅",意为"兜率论修禅定兴隆洲",亦称卓尼大寺,坐落在卓尼县城西北约半公里处的台地上。这里山顶祥云缭绕,山下洮河似玉带缠腰。寺院环望群峰,俯视洮水,真是弘扬佛法的灵光胜地。 历史沿革
晚唐时,吐蕃朗达玛兴苯抑佛,藏区僧人外逃,部分逃至洮河流域继续修行传教。《安多政教史》记载:卓尼山后之叶尔哇寺建于北宋,卓尼宁玛寺(红教寺)也当在其时建成。金末元初,蒙古汗国占领西北后,忽必烈邀请西藏萨迦派法王八思巴去内地讲经传法,途经卓尼时,见此地风景优美,苍松翠柏,山清水秀,遂将原密宗宁玛寺建在现今寺址,命其随员弟子萨迦巴格西喜绕益西在此建筑经堂,广收僧徒,宣扬佛法。喜绕益西经过与宁玛派的斗争,于1295年建成萨迦派卓尼寺。据藏经记载:萨迦法王以一尊稀有蛇心檀木雕刻之释迦站像赠献该寺,作为奠基纪念,世代相传,至今珍藏。[1] 自明永乐中,卓尼番族头领些地蒙朝廷封赐,总领地方政教大权,恩准土司、僧纲世袭。卓尼寺建成后,因土司辖区实行"兄为土司,弟为僧纲,如遇独子,则身兼二职"的管理体制,寺院得到了十九代杨土司的鼎力支持,苦心经营,不断增修,内有佛殿层叠,外有城垣围护,一度曾成为甘青藏区三大佛教寺院之一,雄伟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