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评话

流传于福州等地的说书艺术
福州评话又名“清书”,[1]是以福州方言讲述,兼有吟诵的说书艺术,[2]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市方言艺术的典型代表,素有曲艺界“活化石”的美誉。[3]福州评话与其他评书表演不同,除了折扇、醒木等道具之外,还会使用一片铙钹[4]其书目繁多,按题材通常可分为长解书、短解书、半长短书、公案书、家庭书5种。[5]表演多以一人为主,在没有化妆、布景以及弦管衬托的情况下,以“一人多角”的方式进行演出。[6]福州评话讲究说、吟、做、花,[7]表唱调分为序头、吟唱、诉牌三类,[5]并有高台演出和书场演出两种方式。[4]
福州评话产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区,[4]约形成于明末清初,[8]相传为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辅臣到福州双门楼授徒传艺而形成。[1]其于清初便有书目刻本存世,自道光年间起数度兴盛,[4]诞生了许多颇有名气的评话艺人,被美称为三总管、八部堂等。[1]至20世纪90年代,由于群众的审美要求和休闲方式改编,福州评话开始衰落。[4]福建省各级政府陆续出台政策,保护福州评话。[3][9]2006年,福州评话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10]

历史沿革

起源

福州评话又名“清书”,[1]产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区,[4]约形成于明末清初,[8]因其从业者多来自底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下流,所以文字记载的极少。民间福州评话艺人以明末评话柳敬亭为祖师,相传当时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辅臣,曾在福州双门楼,辅导本地评话艺人丘梧椿说《杀》(《武松杀嫂》),并创有福州评话序头《(福州)西湖》,后来当地艺人逐渐开始以福州话表演,从而发展成福州评话。[11][1]也有说是柳敬亭的几个徒弟在辅佐南明隆武帝聿键入闽时,授徒传业,才逐步形成福州评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