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

中国古代婚嫁习俗之一
1
4
彩礼(也称为“聘礼”“纳彩”等),通常是指男女双方以缔结婚姻为目的,按照当地民间习俗或习惯做法,由一方或其家庭成员(通常是男方)给付另一方或其家庭的礼金及贵重物品。[1]
彩礼来源于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的“六礼”。作为中国传统嫁娶礼仪,彩礼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1]周朝时彩礼相对比较简单,到了汉朝就有“一[xiǎng]之所费,破毕生之本业”的说法。彩礼发展到唐代,已经成为判定婚约关系存在的重要物证。明朝彩礼除了是婚约成立的重要证明要件之外,也起着担保婚约履行的功能。清朝彩礼对中国传统婚俗观念影响已经非常深了。[3]
到了现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彩礼数额持续走高,导致婚姻关系物化,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高价彩礼”因此成为社会的一大痛点。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偏远地区更为突出,引发的社会矛盾正日益受到关注,一些地区为此开展了多种行动进行整治。[4]2022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再次专门提出“要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遏制高价彩礼陋习、培育文明乡风是社会的共同期盼。[1][5]2025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提出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6][7]

定义

彩礼(也称为“纳彩”等),通常是指男女双方以缔结婚姻为目的,按照当地民间习俗或习惯做法,由一方或其家庭成员(通常是男方)给付另一方或其家庭的礼金及贵重物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