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品学

五品学
五品学,美学新名词,是关于“诗品、词品、曲品、赋品、画品的总称”的泛美学概念,其概念提出者是学者日不落。“自从钟嵘的《二十四品》后,便有了词品、曲品、赋品、画品。(周晓明语)”。五品,又称艺品,在审美学范畴具有重要综合学术价值。“艺”,为“艺术”:指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造型、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的总称。“艺”之五品,为技能之五种也,“艺,种也。”(《说文》)。“品”则指“作品、种类、等级、评品、品味、玩味、风格”的合成。

相关涵义

★1、五品—— “[出法华文句]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内修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心观益明。是名读诵品。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是也。三说法品(亦名解说品。)说法者。宣传圣言也。谓由读诵故。内解转胜。而复外资讲说。导利于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是名说法品。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也。(化功归己者。谓以说法广济于他。其功则归于己矣。)四兼行六度品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遍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五正行六度品正好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引用网络资料)。
★2、五品官——“中国的官僚体制从有‘品’(公元220年)到无‘品’(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其间岁月漫长,过程曲折.公元220年(黄初元年),当时的魏国认为汉朝的社会不但用人风气不好,而且制度也不规范和完善,于是由侍中尚书陈群负责制定了‘九品官人之法’,这就是有名的‘九品中正制’,把被选的官员按其家世、才能、道德修养,由高到低分成九个品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从此中国的官员进入了量化分类制度.到了唐朝文官的品阶又有很详细的规范,品还是九个品,但品中又有阶的分别,如正五品上,正五品下,从五品上,从五品下。一品不分从,二品、三品只分正从,四品正从之中又分上下阶,所以由‘正一品(三师、三公)’开始到最后的一级‘从九品下(下县尉)’总共是九品三十等,相差悬殊.宋朝基本沿袭了唐朝的官制.明朝的地方官中,知府为正四品官,知府同知(约为副知府)为正五品官,知州为从五品官,知县为正七品官,县丞为正八品官,主簿为正九品官。清朝的官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官制的大成。但对汉族人当官限制较多,很少汉族人能当到一品官,很多总督这级的官少数是从一品,更多的是正二品.但在清朝入关初时,为了稳定社会,拉拢汉人的知识份子,倒是对新中的进士授予较高品的官,甚至是一开始就授给四品官,但后来很快又恢复过来.五品官大约是现在的“副局级,正局级,副司级,正司级,副部级,副厅级,正厅级,副省级,副师级,正师级,副军级”之间的官。”(引用网络资料)。

分类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