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庭兰

唐代音乐家
董庭兰(约695年-765年)[1],又名董大[2],陇西(今甘肃省)人,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善吹西域龟兹古乐器[][]和弹奏七弦琴[1]
董庭兰为了提高自己的琴艺,曾周游四方,遍访名家,吸取各家之经验,早年曾从凤州(今陕西境内)参军陈怀古,学得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青年时期的董庭兰已经弹得一手好琴,然而当时盛行的是西域音乐,七弦琴由于太古老,并不能为太多人欣赏。在此背景下,董庭兰明白音乐艺术要和大众联系在一起,否则很难保持其生命力。于是他开始学习由西域传入中国的一种乐器—觱篥,并很快成为唐朝有名的觱篥演奏家,并把其擅长的《胡笳》整理为琴谱,今存的《大胡笳》《小胡笳》两曲相传就是他的作品。另有《神奇秘谱》中收有他作的《颐真》一曲。董庭兰一生清贫,天宝末年,应宰相房管之请,在其门下当过清客,为此曾遭到世人的非议[3][4]
董庭兰在唐代享有较高的声誉,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5]。董庭兰在琴曲创作上,强调创新,反对雷同。他认为每谱一曲,必须“费尽构思”,这样才能使作品的“音律句读,弗类他声”,如果一首乐曲没有作者自己的“发明”,那就没有资格作曲[1]

人物生平

董庭兰青年时代师从凤州(今属陕西凤县)琴师陈怀古,学得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诸流派,而青出于蓝,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由于七弦琴十分古老,难得知音,当时西域音乐又盛极一时,欣赏七弦琴的人就更少了。董庭兰虽然身怀“绝艺”,但因为和者寡少,无人与它交流,他本人又不善于开拓,来欣赏他的琴技的人就很少了。这个沉痛的教训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艺术要与群众联系在一起,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于是,董庭兰刻苦钻研[]篥的演奏艺术,筚篥是以软芦为簧、以竹为管的竖笛,由西域乐人传入中原后,即成为唐代宫廷中十部乐中的主要乐器。董庭兰走出琴室,常与西域乐师交流技艺,到市井村邑为百姓演出,在民间汲取艺术营养,也到楼馆茶座为名流学士吹奏,故技艺提高很快,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筚篥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