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长理论

1920年乔治泰勒提出的理论
裙长理论(hemline theory)也被称为“裙长指数”,是指经济繁荣程度和女性裙子长度成反比关系。即经济繁荣时代,女性的裙子会越来越短,而经济一旦进入衰退期,短裙则随之变成长裙。因为经济状况不佳时,男性收入不多,女性不再需要用短裙来吸引男性。同时,女性收入也不多,所以情绪不好,会用长裙来把身体更多地遮掩起来。[2][3]
裙长理论,由美国经济学者乔治·泰勒(George Taylor)1926年提出,主要从女人的裙长反映经济的兴衰。也有人用裙长理论来判断资本市场指数的升降:女性裙摆越长,股市就越低迷,女性的裙子越短,资本市场则越会出现昂扬的牛市趋势。[4][5][1]
裙长理论作为经济学家提出的时尚标尺,以“时尚经济学”观点,从流行趋势推论下一阶段全球经济是否有复苏的希望,可以通过女性裙长变化来提前预测股市的涨跌,从而成为金融市场的指向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演进,裙长理论也正面临着挑战和质疑。[4][5][1][6]

理论内容

裙长理论发源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经济学家乔治·泰勒,在1926年首先提出”裙长指数”,亦即裙长理论,指经济繁荣程度与女性裙长成反比关系。经济繁荣时,女性的裙子越来越短;一旦经济进入衰退期,裙子则越来越长。短裙象征炫耀,长裙象征低调,女生的裙子长,代表经济衰退。因为经济不景气时,男性收入不多,女性不再需要用短裙来吸引男性。同时,女性收入也不多,所以情绪不好,会用长裙来把身体更多地遮掩起来,不敢太招摇,减少穿短裙、露美腿的机会。[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