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

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计量经济学就是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借助于计算机技术从事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数量规律的研究,并以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模型为核心的一门经济学科。[1]
16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的著作《政治算数》首次运用“数字重量和尺度”来解释经济现象。[5]至20世纪20年代,经济学家不断将数学方法作为重要工具引入经济学的研究,为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计量经济学最早是1926 年由挪威经济学家、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拉格纳·费瑞希(Ragnar Frich)仿照“Biometrics” (生物计量学)提出来的。[1]1930年12月29日,计量经济学学会在美国成立,费雪(Irving Fisher)当选学会的第一任主席[6],宣告了计量经济学作为一个经济学分支学科的诞生。1933年考尔斯委员会成立,计量经济学学会的会刊《计量经济学》杂志在考尔斯委员会的资助下于1933年正式创刊。[7]20世纪40年代,计量经济学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理论的模型化和数学化研究进一步深入。194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维尔莫(Haavelmo)发表了《经济计量学的概率论方法》,这本书奠定了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5]20世纪后半叶,计量经济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众多经济学家对于最小二乘法、误差修正模型、协整等概念的研究,计量经济学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5]
计量经济模型是对实际经济系统进行建模和研究的工具,例如以线性回归模型为基础的凯恩斯消费指数、道格拉斯生产曲线菲利普斯曲线等。[8]计量经济学研究常用数据类型有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以及面板数据。对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检验通常有异方差性、自相关性多重共线性等检验方法。[2][9]

基本信息

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