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
1
4
《论语》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由孔门弟子辑录和编[zuǎn]而成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是先秦时代儒家学派经典著作,儒家“四书”之一。现存全书二十篇,共四百九十二章,15900余字。[1][2][3]
《论语》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理念和人格品行,并最早提出并阐释了“仁”、“义”、“礼”、“乐”等儒家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概念。《论语》内容十分广泛,囊括政治主张、教育理念、伦理道德、社会文化等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2][3][4][5]
《论语》从汉代以来就被列入儒家经典,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一直是中国读书人的入门必读书,在中国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论语》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和形象塑造也影响了后来中国语言和文学的发展。此外,《论语》在西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之后又传到日本,深刻地影响了东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6世纪开始《论语》传入欧洲,不仅在当时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至今仍吸引西方学者不断加以诠释和阐发。[2][4][5][6][7]

书名

书名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