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宫调是中国北宋时兴起于民间的一种说唱伎艺,是从变文和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集合若干套不同宫调的不同曲子轮递歌唱,故称诸官调。诸宫调以说唱为主,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诸宫调由于曲体宏大,曲调丰富,可以说唱长篇故事,表现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故较以前的唱赚等说唱形式发展了一步,所以流传久远,并对后世的戏曲音乐特别是元杂剧音乐产生过直接的影响。[1][2] 宋人王灼的《碧鸡漫志》记载,诸宫调为北宋熙宁至元祐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人孔三传首创,将唐宋以来的大曲、词调、缠令、缠达、唱赚以及当时北方流行的民间乐曲,按其声律高低归入各个不同的官调,用以说唱故事。诸官调传至南方 以后,由于曲调腔谱的变化,产生了南诸官调。同时,传入北方金邦的燕京等地,在音乐上也有一些变化。至元代,夏庭芝的《青楼集》记载“赵真真、杨玉娥善唱诸官调”,但都是杂剧艺人兼唱。从元杂剧《诸官调风月紫云亭》来看,宋未元初还有冲州撞府,到处流动演出的诸宫调班子在活动,但到元代未年,据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说“尚罕有人能解之者”,诸官调遂趋于衰落。[1] 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2]据《梦梁录》记载,诸官调早期是用鼓、板、笛等伴奏的。诸官调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每段曲词唱完后,有较短的说白,以便另起官调接唱下曲,每段曲词或用双曲,或用双曲带尾声,或连用同宫调的数曲带尾声,以组成套曲,个别处只用单曲演唱;由于每段曲词可长可短,比较灵活,可用一二百套曲子连续演唱,便于说唱长篇故事,状物写景、刻画人物都能绘声绘色。[1] 产生背景
诸宫调是中国宋代一种说唱伎艺,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故名。宫,是中国古代各种音阶中的第—级音,以宫作为音阶起点的曲子称为宫调。由多种宫调组合成—个完整的长曲,就是诸宫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