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paper money[3])即纸制货币,又称为钞票,[1][4]最早是在中国北宋时期由四川地区商人发行的纸币,称为交子。[5]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是一种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属于信用货币,有一定的面值,但必须以某种信用作为担保。[4]纸币是人民币的本位货币属的补充,元朝时代开始代替金属货币成为本位货币。现行1948年发行的人民币制度采用纸币本位制。[6][7][8][9] 中国的纸币源于公元前119年,最早的纸币是白鹿皮币,每张价值四十万钱,但不是国家正式发行的通币。在唐宪宗时期(公元806年~820年),出现的“飞钱”大 牒,类似现在的汇票,被认为是纸币的前身。中国纸币正式产生于公元十世纪,是在北宋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7]北宋政府在1023年收回了交子的发行权,并改为四川流通、没有兑换权的"钱引",由于过度发行,导致贬值严重。随后南宋政府在绍兴发行的“会子”纸币,[5]是当时发行量最大,流通领域最广的一种纸币。元朝建立后,元世祖统一币制,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纯纸币制度,影响世界,伊儿汗国、印度、朝鲜、日本均仿效发行。[10]中国古代的国家信用纸币制度基本是中央政府垄断制订和执行的,由于国家信用保证下纸币价值的不稳定,在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政府财政发行之后,古代国家信 用纸币制度最终被近代的银行券制度所取代。[8]之后,人民币制度从建立在商品物资准备上,到直接采用信用本位的货币制度,从计划经济时代僵化的纸币制度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时代的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8]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4]中国货币自发行以来,已发行五套人民币,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9]货币携带方便,打印方便,作为交换媒介,降低了商品交换的成本并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价值衡量和比较的成本 基本概念
纸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担保的一种信用货币,以信用分为两种:可兑换纸币和不可兑换纸币,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