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

主要指中国福建省南部地区
闽南(英文名:Hokkien southern Fujian)是指中国福建省南部地区,位于晋江九龙江木兰溪流域,台湾海峡西岸,经纬度范围在东经116°53'~119°05',北纬23°32'~25°56'之间,总面积为2.49万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泉州、厦门和漳州三地市。[1][4][2]人口约1900万人(数据统计2021年5月),主要语言为闽南语[5][7]
闽南整个地区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地、低山丘陵和盆地错落分布其间。在气候类型上,闽南地区主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温和,多台风,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之上。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得到稳定发展,频频发现新物种,于2022年在泉州市永春县的牛姆林自然保护区最新发现了巨叉深山锹甲阳彩臂金龟两种稀有鞘翅目昆虫,都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3][9][2][10]闽最早在上古先秦的《山海经》中的《海内南经-卷十》有记载。闽南最早出现在唐代,宋代或者明代以后开始被广泛使用,最终成形于明清时期。随着后面的发展,明清时期对于闽南的划分更细致,逐渐形成了现代所指的福建南部地区。[11]闽南最早史料显示生活的人为百越人。[12]闽南相邻的福建龙岩漳平市,发现了这一带最早生活的人类头骨。在象湖镇灶头村有个奇和洞,发现了距今95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头骨,[13]说明在闽南这一带在9500年前就一直有人类出现过。根据考古资料,闽南最早发现的人类生活痕迹是在漳州莲花池山。[14]西晋末年(大约公元200多年),中原大乱,中原人在晋江流域定居下来。[15]后又经历两次人口迁移:唐初(公元669年)陈元光开漳和唐末(公元885年)王审知入闽。后来,鸦片战争以后厦门成为清朝开放的“五口通商”之一,闽南地区又与西方人口互相融合。[15]
闽南历史上便是国内外贸易重要的中转枢纽,闽南人十分擅长经商,尤其是在近现代,在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之下,该地区相继涌现出众多著名的民营企业,比如、等等,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迅速崛起,人口城镇化水平也处在中国前列,当地人口不再需要以务农为生,或是外出打工,而是在当地从事第三产业。[16][17]
闽南各地市旅游资源颇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厦门市鼓浪屿南普陀寺泉州市的石牛山森林公园、崇武古城,以及漳州市的乐土亚热带原始森林、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等等。[18]闽南文化是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区的人共同创造并源远流长的地区性文化,它融汇了百越文化、南洋文化和西方文化,是综合性包容比较强的文化。闽南语言文化当属闽南方言,然而,不同区域,闽南方言又会有所不同,例如泉州话区,厦门话区等。闽南还有自己独特的闽南戏,闽南古居,闽茶等等。[19]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