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坝人

于1958年在马坝乡发现的早期智人
马坝人,是距今约14 万年(相当于晚更新世中期)的早期智人。1958年发现于广东省曲江县(今韶关市曲江区)马坝乡狮子岩洞穴,因而称作“马坝人”[1][2]
发现的马坝人化石,是一块残破的头盖骨,有额骨、部分顶骨、右眼眶和大部分鼻骨,属于一名男性中年个体。其原始性较为明显:眉嵴粗厚,但已不及北京人;有眉嵴上沟,矢状嵴较弱;前额后倾,与北京人类似;头骨厚度虽小于北京人,但比现代人厚;近圆形眼眶,眶下缘较锐利,与欧洲尼安德特人接近,被认为可能与尼安德特人祖先有过基因交流,但两者之间差异明显。与马坝人共生的动物群有熊猫、剑齿象犀牛等。[1][2][3]

考古概况

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之末或晚更新世之初。马坝人化石为一头骨的颅顶部分,包括额骨和部分顶骨,还保存了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属一中年男性个体。马坝人眉嵴粗厚,眶后部位明显收缩,额骨比顶骨长,表现出和直立人类似的原始特性。但它的颅骨骨壁较薄,颅穹窿较为隆起,脑量可能较大(估计超过北京人),又具有智人的进步性质。因而分类上可归于早期智人,代表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环节。马坝人遗址未发现有文化遗物。
马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