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体

北魏时期的书体
魏碑体,又称“魏体”“魏碑[a]”,指北魏时期的书体。这一概念和名称形成于清朝[6]由于这种书体在北魏洛阳龙门造像记中最早出现,故被清人称为“魏碑体”。[7]魏碑体出现在隶书楷书整体过渡时期,属楷书范畴。[1]
魏碑体起源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北魏统一北方,迁都洛阳,结束了黄河流域的混乱局面,在孝文帝提倡汉化、发展教育的背景下,洛阳再次成为书法艺术的中心,魏碑体作为一种介于汉晋隶书和唐楷间的独特风格的新书体产生了,随北魏消亡而逐渐消失,主要见于洛阳一带的造像记和碑志,同时期山东一带的部分碑刻也受其影响。[8][9]在十九世纪末期,康有为对于魏碑体大加舞赏,使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6][7][10]魏碑体用笔迅起急收,点画峻利,转折处内圆外方,结构古拙有隶意,疏密自然,雄劲刚强。[11]代表作品有《龙门二十品》、太和[b]景明[c]、正始[d]年间墓志,以及《贾思伯碑》《张猛龙碑》《马鸣寺根法师碑》等。[6]
魏碑体“上承汉隶,下启唐楷”,为汉文字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2]魏碑体的产生给中国书法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它打破了传统书法过于讲究笔法技巧、结构过于雕琢的现象,表现出率真、不拘一格的气度,使书体赋予了超出字体本身的精神层面的影响。[10]

名称由来

魏碑体的概念形成于清末,是以斜画紧结、点画方峻为特征的楷书书体。[13]因最早见于北魏时期洛阳的龙门造像,所以清人称之为“魏碑体”。[14]魏碑体狭义指北魏时期的书体,广义指北朝碑刻,包括了魏、齐、周三个时期,直到隋统一南北前。[6]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一书中弘扬北朝碑刻墓志书风,多次用“魏碑”一词指称北魏、东魏西魏的石刻书迹,魏碑概念很快为世人广泛接受。[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