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屎藤

茜草科鸡屎藤属植物
鸡屎藤(Paederia foetida L.),茜草科(Rubiaceae)鸡屎藤属 (Paederia)藤状灌木植物,别名鸡矢藤、牛皮冻、女青等[1]无毛或近无毛,生于低海拔的疏林内,[3]喜光、耐阴、耐寒[4],适宜在肥沃、深厚、湿润的砂质土壤生长[5]。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越南印度,中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等省[2]
叶对生,呈卵形或披针形,顶端短尖或削尖,基部浑圆,有的也呈心状形,叶上无毛,而下脉被微毛;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长6-18厘米,扩展;小苞片微小,卵形或锥形,有小睫毛;花有小梗,生于柔弱的三歧常作蝎尾状的聚伞花序上;花萼钟形,萼檐裂片钝齿形;花冠紫蓝色,长12-16毫米,通常被绒毛,裂片短;果形状为阔椭圆形,压扁光亮,顶部冠以圆锥形的花盘和微小宿存的萼檐裂片[2]
鸡屎藤全草及根皆可入药,性味甘酸、平,主治:祛风除湿、消食化积、解毒消肿、活血止痛、风湿痹痛、食积腹胀、小儿疳积腹泻痢疾、黄疸、烫火伤、湿疹、疮伤肿痛[6]

源流考证

“鸡屎藤”首次出现文字记载是在中国清代医药学家何谏所著的《生草药性备要》中,在中国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中,便记载有药用之名,亦称其为“牛皮冻”。清代中医学者、本草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以“皆治藤”为名收载,亦有别名“臭根藤”。书中对其名称由来也给予了解释:“搓其叶嗅之有臭气未知正名何物人因其臭故名为臭”。鸡屎藤及诸“臭”、诸“屎”之名皆得义于其臭气,鸟类喜食其果实而名“斑鸠饭”。“皆治”当为“鸡屎”之音转。1949年新中国收录后发现,鸡屎藤别名众多,且不同时期都有不同名称;而收载在不同地区的植物志、药材标准中的名称也未有统一,其中大多数以“鸡矢藤”为正名收载,部分以“鸡屎藤”为正名。气味和功效是导致其别名众多的重要因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