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端的长江南岸、蛇山之巅,头临大江,尾插闹市,横贯整个武昌老城,其址恰处于中国东西水路——长江与南北陆路——京广铁路的黄金交汇点,也是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地带,隔江西岸有龟山与蛇山相对,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屡建屡毁,重建于1985年。黄鹤楼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2][3] 历代众多文人墨客均到黄鹤楼游览,并留下丰沛的诗文,黄鹤楼也因唐代诗人崔颢一首《黄鹤楼》而闻名。现存的黄鹤楼以清代遗留的同治楼为蓝本,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的仿木结构建造,为飞檐五层的攒尖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4],“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a][5]之一,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2][3] 名称起源
黄鹤楼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