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 “楚斗谷于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烟也。”鲁僖公五年就是公元前655年,当时周王室已经相当衰弱,正处于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2]。春秋时期,道、黄等淮汝间的小国,因惧怕楚国而联合起来,依附于强齐,但是在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势弱,楚国则乘机北扩,控制了淮汝间地区。后来,楚国曾一度将道国迁到荆地,到楚平王时又迁回原地复国。道国最终为楚国所兼并,显然,在周景王姬贵十四年(楚灵王十年,公元前531年),楚灵王将许国(今河南叶县,公元前533年被灭附楚)、胡国(今河南郾[yǎn]城,公元前538年被灭附楚)、沈国(今河南平舆,公元前558年被灭附楚)、道国(今河南汝南)、房国(今河南遂平,公元前535年被灭附楚)、申国(公元前684年被灭附楚)这些诸侯国的贵族世家之人都迁徙到偏远的楚国后方荆地(今湖北南漳西部),这其中的道国,应当是在周景王十二~十四年之间(公元前533~531年)被灭的,即楚灵王在公元前533年灭陈国之后、公元前531年灭蔡国之前的这段历史时期[1]。 道国灭亡之后,有道国王族子孙与国民以故国号为姓氏者,称道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道氏正宗。该支道氏族人中后有改姓氏为路氏者,亦世代相传至今[1]。《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战国进秦国有道穴。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记录: “楚有大夫道朔。宋世有登科道大亨,常州人。”据2015年7月统计,驻马店市(不含新蔡县)共有道姓2人,都在西平县,均为汉族、女性;驻马店市(不含新蔡县)共有路姓8852人,其中平舆县3133人,泌阳县1653人,路姓占全市姓氏总人口第109位。周代道国位于蔡、江、申、比、房等国之间,境域包括今驻马店市驿城区和确山、汝南、正阳、遂平等县交界地区。都城遗址位于今驿城区古城乡古城村北,城址平面略呈正方形,现存城垣残高3米,文物发掘有陶器残片、板瓦、青铜镞等。1983年,确山县修路工程队在竹沟镇西60米处修筑确泌公路开挖边沟时,发现3件青铜器,其中1件铜匜[yí]上有一段铭文: “嚣伯□第自作旅匜,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专家认为其中的“嚣伯即道伯”,铜匜是西周末年、春秋初期道国铜器,有楚地风格,说明道国文化受到楚国的较大影响[2]。 历史
春秋时期,道、黄等淮汝间的小国,因惧怕楚国而联合起来,依附于强齐,但是在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势弱,楚国则乘机北扩,控制了淮汝间地区。后来,楚国曾一度将道国迁到荆地,到楚平王时又迁回原地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