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公开募股

股份公司向社会公众招股的方式
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缩写为IPO),是企业上市融资的方式之一,即私营公司首次向公众发行新股的过程,因此也译作“首次公开发行”。[3]一般用于为公司筹集新的股本,将公司创始人或私募股权投资者等私人股东的投资货币化,并通过公开交易实现现有持股或未来融资的轻松交易。[4]
首次公开募股最早见于17世纪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荷兰人为了完成出海航行将面向特定群体的募资转为面向全体公众募集资金.[5]1613年,荷兰人在阿姆斯特丹建立了第一个有组织的证券市场[6]1660年,一群敢于冒险的英国商人共同集资,参与了东印度公司的股份认购。[6]1773年,正式组建了英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1817年,在美国纽约华尔街11号,24位经纪人共同创立了“纽约证券交易会”。[6]1981年1月16日,中国国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1985年以后,股票发行开始朝规范化方向过渡。到1988年,企业开始向社会公开发行部分股票,上海飞乐音响”被称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一股。1989年,国务院确定深圳、上海为中国股票市场的试点城市,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6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运作。[6]1993年4月22日,国务院颁布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审批制正式确立。1999年7月1日,《证券法》开始施行。[6][7][8]201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并开启股票发行试点注册制;202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正式落地;2021年,北京证券交易所揭牌开市并同步试点注册制。[9][10]2023年2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11]2023年4月10日,沪深交易所主板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交易,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12]
首次公开募股是企业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确定一个发行价格来引入新的投资者,三者之间是“发行人-承销商-投资者”的关系。[13]新的投资者加入之后企业再通过市盈率(Price-Earning Ratio,简写为P/E,又称本益比)核算出一个上市价格正式进入股票市场,最终完成企业上市。通过首次公开募股,企业可以较快速的完成上市进行融资,缓解公司发展所需的资金压力。在中国不同时期所采取的不同股票发行制度下,首次公开募股的发售机制也不尽相同。[4][14]
IPO为企业带来资金、知名度提升和股权流动性,同时通过股票期权激励员工。然而,它也伴随着高成本、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股权分散带来的管理挑战,以及股价受市场波动的风险。[15]全球IPO资金流入持续减少,2023年融资环境恶化,较2022年下降27%,创10年新低。亚洲地区相对活跃,尤其是中国,而欧洲市场无国入全球前十。行业方面,科技仍是IPO募资最多的行业。货币紧缩政策和市场不确定性导致IPO活动低迷,许多新上市企业表现不佳。高盛预测2024年IPO市场将有所改善,但难以达到2021年的高峰。银行家警告美国总统大选可能影响企业上市进程。[16]

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