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第六周期Ⅷ族元素
1
4
[é](Osmium),铂族金属元素,旧称为銤[mǐ]、鐭[yù],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六周期VIII族,化学符号为Os,原子量是190.2,原子半径为130 pm,原子序数为76。[1]锇单质为六方晶体结构,是一种表面为蓝白色并有光泽的固体,其不溶于酸和王水,可溶于熔融碱,密度为22.57 g/cm³(20℃),该物质是所发现的密度最大的金属,熔沸点分别为3045°C和5012°C,[2]锇的电子结构为[Xe]6s²4f¹⁴5d⁶,因为锇核外电子的特点,其常见化合价为+3,+4,+6,+8价,[1]锇单质在低温下较为稳定,但其粉末状或海绵状金属在空气中会发生氧化并缓慢释放出四氧化锇[2]
锇在1803年由英国化学家史密森·坦南特(Smithson Tennant)在粗铂矿石中发现,[3]其在地球含量较少,主要分布于地幔中,也可因为地壳运动随岩浆喷发或存在于一些铂族金属元素矿中。[2]锇现在主要应用于电镀、化工和航空等领域。[4][5][6][7]

发现历史

锇的英文名为Osmium,这个名字来源于希腊语osme”,这个词语在希腊语中是气味的意思,主要是因为它的挥发性氧化物具有尖锐的气味。法国化学家科莱-德斯科蒂尔(Collet-Descotils)、福克罗伊(Fourcroy)和沃奎林(Vauquelin)也曾多次观察到当粗铂溶解在王水中时会冒出黑烟,当不溶性残留物与苛性钾融合时,会形成易溶化合物。最终法国化学家Fourcroy 和 Vanquelin通过假设未知元素部分以烟雾的形式挥发,认为粗铂溶解剩下的部分将会是一种新的金属,他们将之命名为“ptène”。这一词语在希腊语中有“有翅膀的,飞翔的”的意思,但他们并没有发现这其实是两种金属元素。[3]直到1803年,英国化学家史密森·坦南特(Smithson Tennant)在粗铂矿石中同时发现了锇和[],他在用王水(25%硝酸)溶解铂矿石后发现其剩余了一部分的黑色残留物,通过对这些残留物进行鉴定从而发现了锇和铱。[1]

锇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