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福陵

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的陵墓
清福陵,又称东陵,位于沈阳市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3][1]
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皇太极选中位于沈阳城东北的石咀头山[a]开始营建福陵,于天聪三年(1629年)竣工;顺治年间,增建了角楼、衙门、正红门两侧掖门,并立石象生、望柱、擎天柱;康熙二年(1663年),开始了改造福陵地宫;当年完成后,安奉太祖高皇帝和孝慈高皇后于地宫内,并在享殿设宝座神牌。随后又陆续增建宝城、宝顶及明楼,使得福陵规制发生了重大改变,骨灰罐也由原来置于隆恩殿暖阁中改为葬入宝顶下地宫,此外还立了“恭建福陵神功圣德碑”,从而奠定了福陵的现有建筑格局,总占地面积约19.48万平方米。[2][6][1][7]
福陵整体建筑布局因天柱山地势呈前低后高、南北狭长的形状,可划分正红门外区、神道区、方城、宝城区。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下马碑、石牌坊、华表、正红门、石像生、一百单八磴、神桥、神功圣德碑亭、方城、隆恩门、角楼、隆恩殿、东配殿、西配殿、月牙城、宝城、宝顶、地宫等。其中,石牌坊、正红门、神道等是清福陵的引导性建筑,方城及方城内的隆恩殿、宝城、宝顶等建筑为福陵的主体和核心建筑。[8][9][3]清代的大祭、小祭、特祭以及皇帝亲临祭陵等所有祭典都在福陵的隆恩殿举行,所以后世的清代诸帝非常重视福陵的保护和修缮。顺治年间划定了福陵山界限,在界内禁止樵采;康熙年间曾重修福陵隆恩门;康熙乾隆时期还多次命大臣监修福陵的堤防工程。此外,还专门成立三陵总理事务衙门管理福陵。[8][6][10][11]总体而言,福陵在石牌坊、大红门、隆恩殿等主体建筑喜用阁楼式建筑,整体虽然建筑等级混乱,但主从分明,附属建筑组合呈不规则对称布局,[6]是一座具有满族民族特色的皇陵建筑群[9][3][12]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历史风貌为考察清初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背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9]
1963年,中国人民政府公布清福陵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988年,清福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04年,包括清福陵在内的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13]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