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染整史

中国染整史
中国对纺织品进行染色和整理加工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已经知道染色。

正文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曾发现赤铁矿(赭石)粉末和涂染成赤色的石珠、鱼骨等装饰品。新石器时代的涂彩更多。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酒器和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上,有红、白、黑、褐、橙等多种色彩。当时所用的颜料,大都是矿石研成的粉末。除粉状[zhě]石外,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发现朱砂。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发现彩绘和研磨矿石等工具。这些矿石的粉末,曾用于纺织品着色。
夏代战国期间,矿物颜料品种增多,植物染料也逐渐出现,染色和画绘已用于生产多彩色织物。根据《周礼》记载,周代已设置掌染草、染人、画、绘、钟、筐、等专业机构,分工主管生产。这一事实证明染色工艺体系已经形成。
秦汉时期设有平准令,主管官营染色手工业中的练染生产。所用的颜料除多种矿物颜料外,出现了用化学方法人工炼制的红色银硃,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化学颜料。染料植物的种植面积和品种不断扩大,植物染料的炼制到南北朝时已经完备,可供常年存贮使用。隋唐时期,在少府监下设有织染署,所属的练染之作中已普遍使用植物染料,印花的[xié]类织物盛行,工艺也不断创新。宋代由于缬帛用于军需,官营练染机构进一步扩充,在少府监下建立文思院,内侍省设置造作所。明清除在南北两京设立织染局外,在江南还设有靛蓝所供应染料;同时还发展猪胰等物质精练布帛,这是中国利用生物酶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