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孜别克族

中亚跨境民族、乌兹别克斯坦的主体民族
乌孜别克族(英语:Uzbeks,乌兹别克语:Oʻzbeklar),中亚跨境民族,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主体民族,也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人口约为3019万,[3]2021年中国境内有12742人。[2]在现代汉语中,对分布于中国境内的一般记作乌孜别克族,对分布于中国境外的一般记作乌兹别克族。该民族使用乌兹别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乌孜别克人很早就使用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29—1940年,采用拉丁字母,1940年以后,创制了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乌孜别克文使用。[6][5][7]
在古代,中亚的锡尔河阿姆河流域及泽拉夫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土著部落和部族。公元前后,一些突厥语部落进入该地,与当地印欧语系民族逐渐融合,后大批突厥部落迁入,使得该地“突厥化”趋势加强。这些操伊朗语民族大都“突化”,中亚绿洲出现了许多操突厥语的农业居民。之后几个世纪,这些游牧部落与定居的操东伊朗语的居民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乌兹别克民族的基础。1235年,术赤次子拔都建立金帐(钦察)汗国,11—12世纪形成了以乌兹别克族为主的部族统治。[8][9]15世纪,钦察汗国的统治者巴剌系衰落,被术赤第五子昔班系替代,昔班统治时期是乌兹别克人分化重组的重要时期;昔班的六世孙阿布勒海尔在位时四处扩张,将乌兹别克人第一次带到中亚地区。[9]
乌兹别克人在中亚定居后,相继建立布哈拉、希瓦浩罕三个汗国,同时积极向四周扩张,部分进入伊朗,部分到达伊犁边境,或是更远的地区。乌兹别克族在元朝时期便和中国进行贸易,在明清时代也有部分乌兹别克族人因贸易而迁徙至中国。19世纪中叶以后,浩罕军官阿古柏入侵中国新疆,有部分乌兹别克人进入中国。俄国人征服了乌兹别克人的国家后,又有一批乌兹别克商人、农民、宗教和封建上层人士流落到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俄国人的欺压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一批乌兹别克人进人中国境内。苏维埃俄国建立后,又有一些乌兹别克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人等进人中国境内。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兹别克斯坦宣告独立,乌兹别克斯坦号召全世界的乌兹别克人回到他们的“民族故土”。在短短几年里有几十万人“回归”到了乌兹别克斯坦。[9]
乌兹别克族最重要的节日是纳弗鲁斯节,纳弗鲁斯在乌兹别克语中是“春天”的意思,类似于中国的春节,各种活动可以持续一个月左右。乌兹别克人的服饰种类因地域和气候的不同而各异,男子服装称为裕袢,女子传统服饰由长袍、连衣裙、上宽下窄的裤子,头戴花帽子或头巾;主要食品是牛羊肉、大米和面粉,主食是馕,相当于面包。最常见的食品有拉面、羊肉汤肉包子烤肉串;最为人们喜爱的是抓饭乌兹别克人习惯喝砖茶、红茶,也有很多人喜欢喝绿茶。[1]

族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