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季兰,辐射化学家。北京大学辐射化学教研室的主要创建人。他在辐射化学基础研究领域解决了如下理论问题:确定了磷酸酯[zhǐ]磷氧键激发能量传递机制:发展了化学探针多重效应的概念和方法;确立了乙醇可作为辐射化学等研究中的模式溶剂和探针,用以研究溶剂化电子(es),氢原子(H),羟乙基自由基(CH3CHOH),有机过氧自由基(RO2)和过氧自由基(HO2)等中间活性粒子和化合物的反应,并为黄酮类分子的改造提供了途径。并开展了中草药、食品主要组分和金属硫蛋白(MT)的系统辐射化学研究,对保证辐照药物和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监督起了重要作用。对高放射性核燃料后处理过程中使用的萃取剂和离子交换树脂辐解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抑制辐解的方法。对裂解型高分子材料和辐射稳定性差的聚丙烯进行了辐射交联改性 人物生平
吴季兰,1928年5月17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抗日战争期间就读于大同大学化工系。在这期间,他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抗日救国教育活动,同时,在学校中也受到了严格的数理化及外语训练。由于受家庭影响,尤其喜爱化学。1946年因成绩优异,获得青树奖学金,于同年年底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那时,浙江大学刚从贵州迁回,条件十分艰苦,然而正是浙江大学的“求是”学风培养了学生能在艰苦条件下埋头苦干的作风,这也是他以后的工作基础。在此期间,他被选为浙江大学化学学会主席,积极参加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1950年毕业后留系任有机和分析助教;院系调整后,在化工系担任讲师。1955年3月到1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无机——物化班听苏联专家讲课。于同年11月调入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参加培养我国第一代原子能专业学生的教学工作,准备核物理导论和放射化学实验,讲授放射性防护课程。后随苏联专家从事放射性铅的苯基衍生物的β蜕变后子体化学状态分布的研究。1957年9月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从事放射化学研究。发现列宁格勒大学的β蜕变化学工作中,由于没有注意到子体元素的部分取代衍生物很不稳定,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加入的载体发生作用,在他们先前的工作中引入了系统的误差,以至得不到可靠的子体化学状态分布的平衡总和。在吴季兰的相关研究中,找到了实验方法用以控制或避免第三次反应并开展了无载体色层法。这一方法最后受到列宁格勒大学放化教研室的肯定,1959年4月受邀在全苏高校第一次放射化学会议上宣读论文,并参加杜布纳联合所放射化学会议。 因国内工作需要,1959年吴季兰又转至莫斯科大学巴哈教授实验室进修辐射化学,从事高氯酸水溶液辐射化学研究。同年9月回国筹建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辐射化学教研室,1960年辐化教研室成立,任教研室主任,组织同事和学生先后建成了具有特色的、操作简便安全的400克镭当量和2000居里60Co源装置。这些装置为几百名学生进行辐射化学实验起着重要作用。教研室成立后,为全国培养了近百名的进修教师和科研人员。1962年吴季兰开始招收研究生,结合我国原子能工业发展的需要,对高放射性核燃料后处理过程中使用的萃取剂磷酸三丁酯(TBP)和离子交换树脂的辐射分解规律、机理和抑制辐解途径开始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丁基膦酸二丁酯(DBBP)、苯基膦酸二丁酯(DBPP)能有效地抑制磷酸三丁酯的辐解。在60Coγ射线辐照下,确定了水的存在能显著地加剧苯乙烯磺酸树脂和季胺型阴离子树脂的交换基团的辐射分解,水辐解产生的中间活性粒子与苯乙烯型树脂的作用,主要在树脂表面上进行。若干自由基俘获体浓水溶液能显著地抑制其破坏。这些工作对后处理过程中,选择何种分离方法和试剂,判断分离剂的使用期限等都有重要作用。此外,他还用电子顺磁共振(ESR)方法测定出磺酸树脂含有对辐射敏感的特碳磺酸树脂,这一工作在1980年东京第三次国际辐射加工会议报告时,引起同行的兴趣和关注。 1969年技术物理系迁至汉中。1970年,当吴季兰从“五七”干校回汉中北京大学分校时,辐射化学教研室已人为地解体了,设备损失殆[dài]尽,队伍也散了。在这 样恶劣的条件下,他仍坚持研究工作,组织同事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的推广工作,研究低剂量中子照射鱼卵刺激生长等。同时进行辐射化学动力学理论计算。在此期间提出了TBP磷氧键激发态与DBBP和DBPP磷氧键激发能量传递机制及其动力学计算。这一成果曾在1979年第六次国际辐射研究会议分组会上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