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剧

以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的戏剧
哑剧(英文名:Mime),亦称为默剧,是一种不用台词,而以姿势、动作和表情来表达剧情的戏剧。[1]“哑剧”一词,原是“全身表意”或“一切用姿势来表演”的意思。它回避有声语言,靠肢体语言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和内涵,它是在基本上没有景物造型的舞台上,运用虚拟动作调动观众的联想,形成包括环境、人物关系、事件在内的戏剧情境,创造一定的舞台形象的一种独特的舞台表现手法。[2]
哑剧是欧洲非常古老的剧种之一,[1]最先在印度埃及和罗马,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表演艺术,最初的表演者是街头艺人和马戏团的杂耍者。我国近代哑剧始于三、四十年代。[1]发展至今,许多欧洲和美洲国家成立了哑剧团、哑剧学校,哑剧艺术家的表演不再局限于街头、游乐场,而是进了国家著名的剧场。哑剧的表现形式更是多样化,单人的、群体的,在沉默中表演的、打破沉默运用音乐和音响的。[2]最常见的哑剧演出形式是轶事哑剧和叙述体哑剧,轶事哑剧表现一系列人物形象的素描,而叙述体则具有更为精心设计的情节。两位伟大的现代哑剧之父为艾蒂安·德克鲁和让一路易·巴罗。[3]

哑剧简介

哑剧 Pantomimeyǎjù [pantomime;mummery;dumb show] 不用对话或歌唱而只以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的戏剧。哑剧艺术被称为“无言的诗人”,它不仅需要有话剧表演的基础、舞蹈的功底,还需要较高的文学修养。一些曾涉足哑剧艺术的人士纷纷退出。最后就剩下王景愚游本昌王德顺陈健秋等几人仍在哑剧圈里苦苦挣扎。哑剧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出现了停滞和断代的局面。游本昌指出,哑剧断层还与当今有些演员的思想观念有很大关系。

哑剧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