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瓦普

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弹弦乐器
热瓦普是一种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弹弦乐器,流行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热瓦普有多种称呼,除“热瓦普”外,还有“拉瓦波”“喇巴卜”等。[1]
热瓦普由琴身、音箱、蒙面、琴颈、弦等部件构成,[4]琴身为木制,音箱为半球形,以羊皮、驴皮、马皮或蟒皮蒙面。琴颈细长,顶部弯曲。[2]热瓦普分为喀什热瓦普、新型热瓦普、多朗热瓦普和牧羊人热瓦普等[4]。热瓦普起源于公元14世纪的南疆喀什,[1]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北广泛流传,清代被列入宫廷的回部乐。《律吕正义后编》(公元1746年成书)收录称“喇巴卜”。[1][4]20世纪50年代,乌鲁木齐市依堤伯克乐器厂在喀什热瓦普的基础上制成了改革热瓦普(又称新型热瓦普)。[4]
如今,热瓦普面临使用频率低、学校教学开展较少、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的困境。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乐器传承的重要性,开始大力的开展各项传承和保护工作。[5]

历史沿革

公元14世纪,中亚和东亚地区民族文化交流广泛开展,维吾尔族人民在原有民间乐器的基础上,吸收外来乐器,创制出一些新乐器,喀什热瓦普在民间一直盛传不衰。到了清代,热瓦普被列入宫廷回部乐(即维吾尔族音乐)中,并以“喇巴卜、喇叭卜“”之名载入史册:成书于公元1746年的清《律吕正义后编》(卷四十五)《回部乐技》载:“司胡拨一人,回名喇巴卜”。清《皇朝礼器图式》附有其图。《清史稿》(卷一一)载:“喇叭卜,丝弦五、钢弦二,木柄通槽,槽形如半瓶下冒以革。曲首凿空纳丝弦,以五轴[wǎn]之,左二右三,曲首右侧以两轴绾钢弦。用手冒拨指,或木拨弹丝弦,应钢弦取声。”在公元1854年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写的《乐师史》(古维文手抄本)中,叙述了十七位艺人创作的“术卡姆”流行情况,据艺人讲: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