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宁桥

中轴线上第一桥
万宁桥,位于北京市地安门外大街中段,是横跨什刹海前海东岸玉河的一座古老石拱桥。该桥始建于元代,作为北京城中最古老的桥梁之一,享有“中轴线上第一桥”的美誉。历史上,元代诗人杨载宋褧曾分别作诗,赞美万宁桥的风采。[1]
万宁桥,作为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大都运河建设的一部分,由元代水利家郭守敬奉诏建造。该桥位于皇城北门(后门)附近,因此得俗称“后门桥”。明初,随着大都城墙的北移和通惠河水源的变更为玉泉山引水,万宁桥上游的河道经历了变化。在明代,桥拱券的上部结构得到了重建。清代继续使用万宁桥,并进行了维护,包括更换桥栏杆等工作。进入近现代,1924年,为适应电车轨道的建设,万宁桥经历了一次改造,桥面被降低并改为斜铺石板。1953年,玉河改造为暗沟,导致桥和石闸被埋于地下。直到1999年至2000年,北京市政府对万宁桥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恢复了河道水面,使桥身重现原貌,并正式恢复了其古名“万宁”。[1]
万宁桥不仅是实用的交通工具,还具有装饰和防洪的重要功能。万宁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其桥面由斜铺的石板构成,并在两侧设有人行道。桥栏的望柱和栏板呈现出新旧不一的特点,其中部分构件可能是元代的遗物。桥的四角燕翅墙上各雕塑有一尊镇水兽,其中东北角的一尊被认为源自元代。在桥下玉河的西端,新建了一座名为“金锭桥”的三孔石拱桥,其内部结构为钢混材料。桥上的镇水兽以及关于“石鼠”的传说,为万宁桥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1]

简介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原为木桥,元代改为石拱桥,名万宁桥。又称海子桥、后门桥。元代石桥跨在什刹海入玉河口处,是元代大运河漕运的始点。桥下装有水闸,通过提放水闸,以过舟止水,保证南来粮船直驶大都城内。沿河北来的船舶可直抵海子内停泊。时大都居民也称这里为海子闸,后改名为澄清闸。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桥,长10余米,宽近10米,桥面用块石铺砌,中间微拱。桥的两侧建有汉白玉石护栏,雕有莲花宝瓶等图案。20世纪50年代石桥面铺设沥青,河道填平建房。桥身下半部分被掩埋在路基之下,仅存桥两侧的栏板。1984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主要保护其侧墙及望柱栏板,未另划保护范围。2000年北京市对后门桥进行了整治修缮,毁坏的桥栏杆按旧样做了修整,桥洞下和河岸边的水兽被原地保留,并疏通了河道。同时,恢复原来桥名“万宁桥”,建碑于桥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