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导致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其中柯萨奇病毒 A 组16型(Coxsackie virus A16,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最常见。[4]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最常见。学龄前儿童常发生,3 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2] 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肤黏膜出现皮疹、疱疹、溃疡,多数症状轻,为自限性疾病,1周左右就可痊愈。手足口病是丙类 传染病,EV71灭活疫苗已经运用在临床,但治疗上仍缺乏特效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2] 1951年在南非首次分离到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毒株。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手足口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1998年中国首次报 道EV-A71C4亚型毒株,自此该毒株一直在中国流行。2013年广东省等地区出现严重的手足口病流行。[6]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中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病死率为6.46/10万~51.00/10万。[4] 命名
手足口病是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的,1958年分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