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格利茨怪圈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提出的概念
“斯蒂格利怪圈”是指在国际资金循环中出现了新兴市场国家以资金支援发达国家(如许多东亚国家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得不偿失的资本流动怪圈(Capital Doubtful Recycling).其表现为新兴市场国家在以较高的成本从发达国家引进了过剩资本后,又以购买美国国债和证券投资等低收益形式把借来的资本倒流回去。

提出人物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eglitz)1943年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196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在剑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曾担任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经济学教授。
1969年,年仅26岁的斯蒂格利茨被耶鲁大学聘为经济学教授。1979年,他获得了美国经济学会两年一度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该奖项用于表彰对经济学作出杰出贡献的40岁以下的经济学家。1988年起他在斯坦福大学任经济学教授,自1993年开始成为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团的主要成员,并且从1995年6月起任该团主席。1997年起任世界银行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现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2001年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因为对信息经济学发展的突出贡献,共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斯蒂格利茨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信息经济学的创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所倡导的一些前沿理论,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已成为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标准工具。他是世界上公共部门经济学领域最著名的专家。他所著的教材是世界上最通行的教材之一,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十分畅销的本科教材《公共部门经济学》(诺顿公司)和与安东尼·阿特金森合著的《公共经济学讲义》等。他编著的新版《经济学》推翻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并形成自己的框架,被誉为第四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方经济学教材。1987年,他创办的《经济学展望杂志》降低了其他主要经济学杂志所设立的专业化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