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耐庵-抖音百科
施耐庵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中进士。曾为钱塘县史,后与当权者不合,辞官回乡。施耐庵的出生地白驹镇,也是张士诚的故乡,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白驹场一带,跟随张士诚起兵抗元。后对张士诚渐生不满,离开张士诚麾下。施耐庵曾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后寓居江阴祝塘镇教书度日。[1]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施耐庵为躲避明朝政府的征召,避归老家白驹,在偏解的一座古庵旁置田地房产,隐居不出,专心创作。施耐庵不仅在此完成了《水浒传》,还指导学生罗贯中撰《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1]洪武三年(1370年),隐居淮安的施耐庵罹患重病,终年75岁。[4] 施耐庵的代表作为《水浒传》,讲述的是北宋年间,上至皇帝和蔡京、高俅一类的奸臣,下至大小官吏昏庸无能、横行霸道,致使民不聊生,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绿林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泊梁山对抗朝廷,最后在封建思想的指引下接受招安,导致起义失败的全过程。[5]施耐庵在其作品中展现出强烈的民本主义思想。他继承了早期儒家的民主主义思想,更进一步把“替天行道”“官逼民反”作为《水浒》贯串始终的指导思想,将梁山事业视为正义的。[6] 施耐庵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描摹力,既继承了说书人善群众口语讲述故事的优良传统,又改变了早期话本语言简省、平实、质朴、少文的状况,实现了说书体语言的规范化和艺术化。他的《水浒传》是第一部白话写成的古典长篇小说,为“古代说书体小说语言艺术高峰”。[7]施耐庵的创作影响了以后各种样式的长篇小说。[6]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