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大鼓

北京旗人子弟喜演擅唱的曲调
梅花大鼓,又称“梅花调”、“北板大鼓”,是北方鼓曲的代表曲种,也是北京天津地区特有的地方性大鼓曲种之一。 
梅花大鼓曲调优美,旋律悠长,唱腔悠扬婉转,咬字珠圆玉润,拥有自己独特的唱腔特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钗头凤》《琴挑》等。
梅花大鼓脱胎于清代中叶产生于北京的清口大鼓,流行于京津冀等地区。2014年11月11日,天津市申报的“梅花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116。[1]

历史源流

梅花大鼓的创始人及名称来历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梅花大鼓为满清子弟所创,是文人在闲暇时娱乐的音乐曲种,因住在北京的北城,所以又称为“北板大鼓”,传到南城后,因唱腔迂缓动听,很多专业鼓曲艺人也进行学习,并对“梅花调”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将速度放慢,音域变宽,丰富唱腔并加强伴奏,使梅花调在当时逐渐成为了一种时兴的鼓曲曲种,后来又进一步改革,使唱腔有了“一字九转”之韵,唱腔悠扬婉转,咬字珠圆玉润,韵味悠长,形成了独特的唱腔特点,并改名“梅花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