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桂芬

中国清末戏曲演员
汪桂芬(1860-1906),清末京剧老生演员,名谦,字艳秋,号美仙,又号叔坪、晏亭,小名惠成。[1][2]出生于北京,安徽潜山人。梨园世家出身,其父汪年保(汪年宝)是清道光咸丰年间春台班有名的武生。汪桂芬因额广,人称“汪大头”。[3][4]七岁起入春茂堂拜陈兰笙为师,学老生兼老旦,十四岁起先后入三庆班、四喜班演出,得程长庚王九龄的教益。[5][6]十九岁倒嗓后,投樊景泰门下改任场面(即乐队演奏员),为程长庚操琴。对程长庚的唱腔、说白演技耳濡目染,心领神会。[7]程长庚故去后,光绪六年(1880年)汪桂芬嗓音恢复,弃琴改唱,出演老旦,一鸣惊人。于光绪八年(1882年)应聘在“春台班”演出,颇受欢迎,有“长庚再世”之誉。数年后名满京华。唱法宗程而有所改变,与谭鑫培孙菊仙并称为京剧老生“后三杰”、“新三鼎甲”。光绪十六年(1890年),汪桂芬到上海,在大观园、天福园等处演唱。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返京,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被选入清廷升平署,任清朝“内廷供奉”。[8]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9月13日,汪桂芬逝世。曾居住在北京市宣武区大外廊营、迟家胡同(今属永安路),东城区干面胡同。[9][10]

人物经历

幼拜陈兰笙为师学老生,兼习老旦,变声后投樊景泰门下改习文场胡琴,曾代师为程长庚操琴。清光绪六年(1880)嗓音恢复,搭春台班,有“长庚再世”之誉。汪桂芬在京剧事业上如日中天的时候,一次他突然因用嗓过度而“倒嗓”,但他不甘心放弃对京剧的执著追求。在琴师景泰先生的帮助下,他改习操琴,从此多年为程长庚伴奏。其间他受程长庚先生耳濡目染,默习其唱腔特点,竟学得一口逼真的程派唱腔。汪桂芬虽然倒嗓,但他一直没有放弃重新上台的努力,他总是一人悄悄在上海寓所外面吊嗓,不料有热心戏迷发现,大家也偷偷听他吊嗓,但他性情奇特,要在没有人的时候才肯练嗓。一次,一位躲藏在隐秘地点的戏迷听他唱戏出了神,忍不住叫了一声好,汪桂芬发现有人偷听即停止练嗓,其他的戏迷很恼火,打了那个不小心叫好的戏迷一掌。此人急忙辩解说:“你们打我自然有理,但我听他唱得实在太好了,不叫出来也会把我憋死!”从这里可见汪桂芬的唱功非凡。由于他坚持练嗓子,他的唱功又恢复到极佳的状态。一次,程长庚演《天水关》,上台之前突然病倒。前台观众都是冲着大老板程长庚才来看戏的,出现这种情况,如有人出来,既是救场如救火,敢上台的也说明他须有过人的胆识和水平才行。汪桂芬决定从容上场,只一句“代理山河掌丝纶,运筹帷幄”的引子,就把台下观众镇住了,等到开口正式一唱,活脱脱就是大老板程长庚的声音。不用说观众甚为满意,就是整个后台也是人人称奇。观众惊呼:真乃长庚第二也!据说程长庚临死时向汪桂芬面授机宜,告诉他如何让人们像欢迎自己一样欢迎汪桂芬,汪桂芬谨记在心。程长庚死后,汪桂芬对程长庚的唱腔既有继承又有革新,人们在惊叹他是“长庚再世”的同时,更把对汪派的喜爱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人物个性

汪桂芬个性耿直,不畏权贵。尤其痛恨那些旧戏班的封建把头。演戏时,喜欢乘兴而歌,尽兴而止。时演时缀,往往临场不演,有时已经勾上脸(演红生戏),却又从后门溜走。晚年甚至精神失常,作“头陀和尚”的装束,自号“德心大师”,却在北京东城干面胡同一座小庙里有时自拉自唱。及至门外站满了听众,他又突然走开了。这些怪癖,正是他对剥削者的一种自发性抵抗,结果竟然弄得满身“戏债”吃了官司,以至在46岁的年纪潦倒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