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器

以珐琅为材料装饰而制成的器物
珐琅器,又称“佛郎”“法蓝”,是以珐琅为材料装饰而制成的器物,其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化物[1]
珐琅器,历史悠久,自元代传入中国后,曾于明、清两代兴盛一时,以其华丽的造型、富丽堂皇的色彩、寓意吉祥的纹饰适用于宫廷生活[2]清代以来,在北京、广州扬州、九江的民间,也有精美的珐琅器生产[3]
根据其成分和烧制温度的不同,可分为硬珐琅、软珐琅、透明珐琅、不透明珐琅等,每种珐琅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和质感:铜胎掐丝珐琅,又名景泰蓝,明代景泰、成化两朝制作,制作方法是将铜丝捏成各种图案贴在铜胎上,然后进行烧制和打磨等工序;[zàn]胎珐琅,在较厚的金属体上雕刻,使纹饰的轮廓突出,下陷处根据需要填充各种珐琅釉,然后进行烘烤、打磨、镀金等工序;画珐琅,直接用单色珐琅釉直接在金属体上作为底色,然后描绘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硬珐琅,具有硬度高、耐腐蚀、色彩稳定的优点,常用于制作珠宝、饰品;软珐琅,具有质软、易着色、弹性好的特点,常用于制作工艺品、建筑装饰;透明珐琅,呈现出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质美感,能透出金属底部的色彩,常用于制作高档的饰品;不透明珐琅,不透光,质地坚硬,可呈现各种颜色和纹理效果,常用于制作装饰品、陈设品[4]。其中景泰蓝历史最长、数量最多、最有代表性。画珐琅、透明珐琅的生产仅在清代,錾胎珐琅在明代虽已出现,但为数甚少,入清才数量稍多[3]
珐琅器一般为盘、碗、盒、瓶、罐、炉、鼻烟壶等生活用品,较特殊的是清乾隆(1736年—1795年)年间的掐丝珐琅,时有大型室内陈设品、供器、家具的制作,甚至出现了体量巨大的佛塔[3]

词典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