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

乌托邦主义的别称
理想主义亦称“规范主义”或“机能主义”。源于18世纪的启蒙主义和19世纪的理性主义。提倡在国家交往中遵循道德标准,加强国际规范,建立“超国家”组织,通过建立世界政府、世界组织,来约束各国主权以实现世界秩序的稳定。由于理想主义色彩浓重,又称“乌托邦主义”。美国前总统威尔逊的《论国家》和1948年发表的一次关于战后和平方案的演说(又称“十四点计划”),被认为是理想主义的代表作。

通俗

理想主义,通俗点讲是基于信仰的一种追求。理想主义一定是以精神层面为核心的,但它并不排斥物质。这个词并不时尚。理想主义跟信仰紧紧联系在一起,有信仰的地方,理想主义才会形成。有信仰、有追求的人,我们一般称之为理想主义者。

国际关系

1889年,威氏发表了《国家论》,提出应当使国家和世界民主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实现道德理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他制定了十四点和平计划,诸如公开外交、集体安全、国际法律、民族自决等等,被称为“威尔逊主义”。在威氏的倡导下,西方国家在1919年成立了国际联盟。后来法、美等国又在1929年签定了“非战公约。”理想主义可以被视为是第一个国际关系的理论。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浮现,以解决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控制和限制战争的无能。早期的拥护者包括伍德罗·威尔逊以及英国下院议员诺曼·安及尔(Norman Angell),安及尔主张国家互相合作才能获得更多利益,而战争所带来的毁灭注定是没有益处的。不过自由主义的理论要直到被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嘲笑为理想主义后才被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