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纹伊蚊

双翅目蚊科伊蚊属物种
白纹伊蚊(拉丁学名:Aedes albopictus[3]),也被称为亚洲虎蚊,是东南亚起源的蚊种,[2]属于双翅目蚊科、伊蚊属。[3]该物种已扩散至全球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如东亚、东南亚、南亚、澳洲、部分太平洋岛国、欧洲、非洲部分地区及美洲。[1]
白纹伊蚊盾片有中央银白纵条,翅基前有一银白宽鳞簇。幼虫栉齿基部具细繸;尾鞍不完全;腹毛1-Ⅶ通常分4枝,2-Ⅶ通常单枝。[2]作为半家栖的蚊种,可孳生于多种生境,主要在人工容器、植物容器和积集雨水的石穴、石臼、石槽、水泥地等地孳生。[5]该物种飞行能力较弱,由于食性广泛,无需进行远距离移动;雄蚊以花蜜和含糖量高的植物汁液为食,雌蚊也摄取这些汁液,但同时吸食脊椎动物的血液以促进卵的发育。[4]雌蚊会在生殖营养周期结束时产卵,将卵放置于几个不同地点,每年产卵45到200枚。[4]
白纹伊蚊刺叮凶猛异常,刺叮后皮肤奇痒、可引起皮肤红肿、局部皮炎,甚至全身性皮炎,抓破后易溃痒感染。除刺叮骚扰外,更重要的是其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如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流行性乙性脑炎等。针对白纹伊蚊的防治主要采取以孳生地治理为主的环境防治,当暴发登革热疫情时,采取化学防治和环境治理并重的措施。[2][6]

分类

白纹伊蚊隶属于双翅目蚊科、伊蚊属。[3]截至2025年7月,GBIF显示伊蚊属共有960种,[7]其中常见的物种有埃及伊蚊A. aegypti)、非洲伊蚊(A. africanus)、白条伊蚊(A. albocinctus)、侧白伊蚊(A. albolateralis)、白线伊蚊A. albolineatus)、银雪伊蚊(A. alboniveus)、白纹伊蚊(A. albopictus)、白盏伊蚊A. alboscutellatus)、白带伊蚊(A. allotaeniatus)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