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鸻

鸻形目石鸻科石鸻属一种中型鸻鹬类鸟类
石鸻(拉丁学名Burhinus oedicnemus),别名欧石鸻,[1]是一种中型鸻鹬类鸟类,[4]属于鸻形目、石鸻科、石鸻属。[1]
石鸻‌体型‌较大,体长40-44厘米,体重290-535克,[3]头顶、上体和胸部呈黄褐色,布满暗褐色的羽干细条纹。眼先和眉纹为白色,从下嘴基延伸出一条黑褐色颊线,与耳区的褐斑纹相连,腹部‌白色。拥有较粗的淡黄色腿,脸型醒目,眼睛为黄色,十分显眼。[5]分布于整个欧洲北非及西南亚,在其分布区内较温和的欧洲与亚洲区域,该鸟为夏候鸟,冬时在非洲越冬,[4]是一种生活在多种干旱环境中的鸟类,常见于开阔平坦或起伏的沙地、戈壁、干河床、荒漠草原和灌丛地区,偶尔也会出现在农区。[5]白天,它们多选择休息或小群活动,且因怕光而不活动,主要在阴暗或傍晚时外出活动;常在夜间鸣叫,发出“kur—liu”的声音;[5]杂食性,主要以昆虫、蠕虫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繁殖期为春季(覆盖大部分分布区),产卵期自4月初持续至6月或7月初,[3]通常每窝产2枚卵。[2]
在某些地区,石鸻因捕食害虫而被当地人视为农田帮手。[3]埃及,石鸻婉转空灵的鸣声常于夜间可闻,然其形迹几乎难觅。此种鸣声频现于诗歌、歌曲及影视作品,例如作品《石鸻之歌》。[4]
2018年,石鸻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评估等级为无危(LC),该物种分布范围极大、种群基数庞大,尽管种群趋势呈下降状态,但并不严重。[2]2023年,该物种被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6]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