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尔奈

双簧气鸣乐器
苏尔奈,是维吾尔乌孜别克、藏、苗、瑶、侗、布依仡佬、彝、哈尼、傣、拉[]、白、纳西、普米、水、壮、土家、毛南、[shē]、汉等族双簧气鸣乐器。维吾尔语称苏尔奈、唢乃依,又有锁呐、琐奈、锁奈、唢呐等多种译称。俗名喇叭。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全国各地。

苏尔奈历史

历史悠久,苏尔奈最早见于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第三十八窟壁画中,上面有伎乐人吹奏苏 尔奈的图像。这个石窟群开凿于公元3世纪,是我国最早的大型千佛洞。说明唢呐在两晋时 期(公元265年—420年)已在西域龟兹(今库车一带)流传。汉文史籍对苏尔奈的记载较晚,始 见 于明代。王西楼《后道人今乐考证》:“喇叭,锁呐,曲儿小,腔儿大”。明代武将戚继光 将其用于军中,《纪效新书·武备志》:“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三才图会》:“唢 奈,其形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到了清代,苏尔奈又称金口角,清《皇朝礼器图式》将其列入宫廷的“回部乐”中,并用于铙歌大乐。《清史稿》(卷一一○) 载:“苏尔奈,一名唢,木管,两端饰铜,上敛下哆,形如金口角而小。七孔前出,一孔 后出,一孔左出,铜管上设芦哨吹之。”现在唢呐的形制,与史籍所载基本相同。而今日维 吾尔族民间流行的苏尔奈,则是唢呐的早期形态。
苏尔奈
维吾尔族民间的传统苏尔奈,汉族称其为木唢呐。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北疆和东疆各地,尤以南疆最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