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胸佛法僧(拉丁学名:Coracias garrulus),是佛法僧科佛法僧属的动物。[2]据传说,最早在古代的佛教寺庙中发现蓝胸佛法僧在寺内大树上筑巢、产卵,因为羽毛鲜艳,同寺内和尚的袈裟相似,故名为“佛法僧”。[5]截至2003年,其共有2个亚种分化,分别为蓝胸佛法僧指名亚种(Coracias garrulus garrulus)和蓝胸佛法僧新疆亚种(Coracias garrulus semenowi)。蓝胸佛法僧分布于欧洲至中亚,迁徙至非洲和印度,繁殖于欧洲、西亚和中亚洲,至非洲南部越冬。在中国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3]其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等开阔地方的各种生境中。[6] 蓝胸佛法僧体长约30cm,前额、眼先至覆耳羽淡褐色,有白色羽轴纹;后额至后颈、颊及腰淡蓝绿色;背、肩及最内侧数片飞羽沙棕色;翼上覆羽绿蓝色,小、中覆羽端部沾沙棕色;其余飞羽黑色;尾上覆羽及尾羽褐色,前者满沾绿蓝色;中央尾羽微沾蓝色,侧尾羽由中央沾绿色至外翈全绿蓝色。颏近白色;喉及以下、腋羽及翼下覆羽淡绿蓝色,喉至胸沾淡黄褐色而具白色羽轴纹。幼鸟(8月)似成鸟,但色较苍淡,飞羽具较呈褐色的羽端;覆羽的蓝色苍淡。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黄褐色,趾较暗,爪黑色。[3]其雌雄成对生活,由雌鸟筑巢。[5]其食物以昆虫为主,包括白蚁、金龟子、龙虱、蟋蟀、蝗虫、蛾类及其他鞘翅类,也吃蜥类、蛙类。其繁殖期主要在5、6月,每产5、6枚白色的卵。[3] 蓝胸佛法僧为农林益鸟,[3]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和观赏价值。蓝胸佛法僧被列入《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附录Ⅱ。[7]2019年,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保护等级为无危(LC)。[4]2023年,其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8] 名称由来
据传说,最早在古代的佛教寺庙中发现蓝胸佛法僧在寺内大树上筑巢、产卵,因为羽毛鲜艳,同寺内和尚的袈裟相似,故名为“佛法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