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麦

苋科藜属植物
1
4
[]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又名南美藜、藜谷、奎奴亚藜、昆诺阿藜等,为苋科(Amaranthaceae)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1][2]。藜麦原产于安第斯山脉地区,最适的高度为海拔3000-4000 m的高原或山地地区,在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有大量种植,欧洲、北美洲、亚洲和非洲有引种[3][4];在中国主要种植于甘肃内蒙古山西青海河北云南等地[5][6]。藜麦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和耐盐碱等抗逆特性,从海平面到4500米海拔都有分布。[2][5]
藜麦植株呈扫帚状,株高30~300厘米,茎直立,有分枝。[1][7][8]茎色多彩,因品种而异[8]。叶片宽阔,呈现多种形状,植株上部叶片呈柳叶形[8],中、下部叶片卵状三角形或卵状长椭圆形[7]。幼叶绿色,老叶黄色、紫红色或红色等。[1][7]藜麦花两型,花序呈伞状、穗状、圆锥状,分枝较多[8]。花序颜色因基因型不同而不同,有黄色、红色、橘色、粉色、紫色等。[1][7][8]花没有花瓣,有雌花和完全花[8]。果实为瘦果,呈圆柱形、圆锥形或椭圆形。种子形状和大小差异很大,小圆药片状,直径1.5~2 mm,千粒重1.4~3 g,颜色多样,有黑色、白色、红色、黄色等。[1][7][8]
藜麦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被誉为“全营养食品”“超级谷物”,具有高蛋白,其所含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3%,也是一种低葡萄糖的食品,在糖脂代谢过程中发挥有利功效。除食用外,还具有巨大的饲用潜力[9][10][11][12]。藜麦淀粉、皂苷[zào gān]、蛋白、籽油和富含矿物元素的藜麦提取物是重要的工业原料[10][11][13]。此外,藜麦种子颜色多样,可用于城市绿化中。[7][14]

研究历史

藜麦原产于安第斯山脉地区,植物考古学家认定其发源地为该山脉的喀喀湖流域,在当地已有约7000年的种植历史。藜麦在当地语言中有多种称谓,奇布查人(波哥大)称它为“suba”或者“supha”,Tiahuancotas人(玻利维亚)称它为“ jupha”,阿塔卡马沙漠的土著人则把它叫作“ dahue”。León(1964)认为“quinoa”和“ quinua”是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阿根廷智利对藜麦的称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