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晚期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
铙,又称钲,是中国古代青铜打击乐器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仍沿用。最初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常与[]配合演奏。铙形似钟而狭长,用铜制成,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1]

基本介绍

铙,是蒙古、藏、纳西、壮、土家、黎、汉等各民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两广、海南、闽浙一带最为盛行。铜制圆形的乐器,常和钹配合演奏。如;铙歌(军中乐歌;泛指军歌);铙挽(铙歌和挽歌),古代击乐器。形制与钹相似:唯中间隆起部分较小。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如:铙钹(一种打击乐器。古称铜钹、铜盘、铜钵);铙管(鼓吹中的横笛)。

文献记载

商周的铙不单用于军旅,且可用于祭祀和宴乐。殷墟妇好墓出土有五柄成组合的铙,这是至今发现铙组合的最高数字,是为宫廷使用的乐器。《宋史·仪卫志》和《辽史·乐志》载,北宋和辽时,铙曾用于皇帝仪仗中的鼓吹乐里。当时佛教所用铜钹称为铙,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铜铙,浮屠氏所用浮沤器,小而声清,世俗谓之铙,其名虽与四金之铙同,其实异”。(宋代《乐书》所载“铜铙”条同此)。浮屠,文佛陀之译名。这种铙不是《周礼》所载金铙西周以来植鸣的大型铜铙或编铙。明、清两代,铙已用于地方戏曲伴奏,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载,昆曲伴奏曾用大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