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论

明末吴又可所著中医温病学典籍
《瘟疫论》(又称《温疫论》)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的标志性著作,明代医学家吴又可吴有性)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撰著。该书分为上下两卷,补遗一卷,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温疫病)治法的专著。全书主要阐述瘟疫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并从多个方面论述温疫与伤寒的不同。吴又可在《瘟疫论》中首次将外科感染疫病与传染病病因划入同一范畴,并建立了以机体抗病功能不良、感染戾气为发病原因的新观点。此外,吴又可还创立了“戾气”病因学说,强调了温疫与伤寒的完全不同。
吴又可在《瘟疫论》中创立了表里九传辩证论治思维模式,并创制了治疗温疫的有效方剂,如达原饮等。该书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初刻本、四库全书本等,其中四库全书本较为珍贵。

作品原文

温疫论原序

仲景立《伤寒论》,其始自太阳,传至阳明,以至少阳,次传三阴,盖为正伤寒设也。嗣后论者纷纷,皆以正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俱系正伤寒。[dài]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求其所谓正伤寒者,百无一二。予即按诸书,咸以为春、夏、秋所发,皆属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则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而真正伤寒,每在严寒。虽有头疼、身痛、恶寒无汗、发热,总之谓太阳证。至六七日失治,未常传经。每用发散之剂,一汗即解。间有不药亦自愈者,并未常因失汗,以致发黄、[zhān]语、狂乱、胎刺等症。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真伤寒也。伤寒、感冒,均系风寒,不无轻重之殊,究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况温疫与伤寒,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马[yōu]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用心可谓仁矣。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以告世,况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置之勿论?或谓温疫一证,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称散亡之余,王叔和补方造论,辑成全书。则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辛巳,疫气流行,感者甚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正伤寒法治之,未有不[dài]者。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chōu],因而失治。尽有不及期而死者;亦有治之太晚服药不及而死者;或妄投药剂攻补失序而死者。或遇医家见解不到,心疑胆怯,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感邪之轻者,有获侥幸;感邪之重者,而加以失治,枉死不可胜计。嗟乎!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医者仿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吁!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余虽孤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并平日所用历应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